楚國
關燈
小
中
大
楚國
小悠:“大姑,你之前說楚國是‘子男之國’,這是什麽意思?”
大姑:“這裏的‘子男’指的是子爵和男爵。古代諸侯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和第五等。楚國是因楚人首領熊繹被周成王封為子爵而建立的,所以稱楚國為‘子男之國’。”
小悠:“五等爵位?”
大姑:“夏爵制不詳,商制細節難明,周時的爵制,《禮記卷三-王制》中說:‘王者之制祿爵,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,凡五等。’所以,周時的爵位為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五等。
不同的爵位,所得的國土面積不一樣。《禮記卷三-王制》中記載:‘天子之田方千裏,公侯田方百裏,伯七十裏,子男五十裏。’”
小悠:“子爵和男爵都是五十裏,這裏的五十裏,也是方圓五十裏的意思吧?也就是以五十裏為半徑,確定的面積,我看看子男之國有多大。”
大姑:“等一下,這裏的五十裏,是‘方五十裏’,而非‘方圓五十裏。《禮記-王制》記載:‘方一裏者為田九百畝。方十裏者,為方一裏者百,為田九萬畝。方百裏者,為方十裏者百,為田九十億畝。方千裏者,為方百裏者百,為田九萬億畝。’”
小悠:“1裏900畝,50裏就是四萬五千畝,現在一畝地大約666.667平方米,一公頃(一萬平方米)等於十五畝——那時的一畝地也是這麽大嗎?”
大姑:“先秦井田制時百步為畝(寬一步、長百步)。秦國商鞅變法廢井田,以二百四十步為一畝。秦並六國,漢承秦制,大小畝並行。至漢武帝統一田畝步數,一律以二百四十步為畝,推行於全國。此後,一畝廣二百四十步,至清末未有變化。”
小悠:“所以,我們現在的一畝地是‘寬一步、長二百四十步’,而先秦是‘寬一步,長一百步’,所以是666.667÷240×100約等於277.778平方米。”
大姑:“現在一般認為,中國歷史上所說的‘畝’其實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,無法精確計量,是一個估數。
秦漢以六尺為步,一尺長約23厘米。隋唐以五尺為步,一尺長約30厘米。清朝以5方尺為步,一尺約合32公分左右。
我們無法確定先秦時期的一步,到底是現在計量單位的多少米,所以沒辦法對那時的一畝地的大小進行精確計算。但人類步幅幾乎不變。一步(一左一右)基本是1.4—1.5米。以一步1.5米計算,百步為畝,則為一畝地約225平方米。”
小悠:“225×50=11250(平方米),為0.01125 平方公裏。上回查過的沛縣,街道和鄉一級的面積,最小的都有29.5平方公裏,所以‘子男之國’還沒有現在的一個鄉大。
是村嗎?結果‘百度’告訴我,‘中國最大的村——新疆和田達裏雅布依村5000多平方公裏;中國最小的村開山島,位於我國黃海前哨,歸江蘇省管轄,是一個國防戰略島,面積僅0.013平方公裏。’
所以,子男之國,比現在的最小行政村還要小。也就是說,楚國當時管的地盤,還不如劉邦這個泗水亭長,人家老劉好歹是個村長,子爵原來就是個村級爵位,真是想不到哇!”
大姑:“還是把子爵當成鄉級爵位吧!畢竟子爵之下還有男爵,如果子爵是村級,男爵就找不到對應級別了。”
小悠:“好!這樣‘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五等’就可以強行理解為‘省、市、縣、鄉、村五級’了!”
大姑:“嗯!”
小悠:“現在的‘省市縣鄉村’之間是有隸屬關系的,比如縣長要聽市長的,市長要聽省長的。‘公侯伯子男’之間,也這樣嗎?”
大姑:“不清楚!其實我們對於西周歷史的認識是相當粗淺的,在西周末期犬戎入侵之後,西周的都城豐鎬受到了嚴重的毀壞,在後來春秋時期洛陽的東周小朝廷也頻發內亂,這些劫難讓大量西周的典籍史料在動亂中湮滅而無從考證。
除了《尚書》、《逸周書》的某些篇目可能為第一手材料外,只能依賴春秋、戰國乃至西漢時期成書的《春秋》《左傳》《禮記》以及《史記》等史料,而這些後世史料往往已經混雜了後世對歷史的理解和臆想,所以西周歷史的原貌已經很難還原。
因此,我們這裏所說的西周的情況,其實更多的是後人的理解。關於你的這個問題,我沒找到確切一致的答案,有的說要聽,有的說不用。但我傾向於互相之間沒有隸屬關系,子爵比侯爵小,國土面積也就較小,實力自然比侯爵要弱,所以,子爵會尊敬侯爵,但侯爵並不能命令子爵去做什麽事。‘公侯伯子男’應該是都直接聽令於周天子。”
小悠:“哦!這有點類似於我們現在的‘扁平化管理’了!”
大姑:“嗯!”
小悠:“大姑,我們現在將‘省’細分為‘市’,‘市’細分為‘縣’,那諸侯國的境內也會進行這樣的細分嗎?”
大姑:“會的!但卻不是‘公國’細分為‘侯國’,而是‘鄉遂制度’,像之前說過的周天子一樣。那時將周天子所居住的王城及其附近稱為王畿,將諸侯國的都城及附近區域稱為都畿。
在王畿和都畿實行‘五家為比,五比為閭,四閭為族,五族為黨,五黨為州,五州為鄉’的鄉制,即劃分為‘鄉州黨族閭比’六級。
在王畿和都畿外的邊遠地區實行的是‘五家為鄰,五鄰為裏,四裏為酂,五酂為鄙,五鄙為縣,五縣為遂’遂制,即劃分為‘遂縣鄙酂裏鄰’六級。”
小悠:“這麽說來,楚國在西周時就已經有了縣了,並不是到東周的春秋時期才有縣啰?”
大姑:“應該不是的哦!”
小悠:“我說的是分封制的縣,不是郡縣制的縣。”
大姑:“好像也沒有!”
小悠:“不對呀!縣不就在都畿外的邊遠地區嗎?難道楚國沒有邊遠地區嗎?”
大姑:“有的,但可能沒必要設‘縣’!”
小悠:“為什麽?”
大姑:“因為楚國的邊遠地區的面積太小了,達不到縣的規模,用不著設縣。導致這種局面的原因大致有兩種:一種可能是楚國的邊遠地區,被楚國國君進一步分封下去了,所以沒有地方可以設縣,這種情況以後有時間再細說;還有一種可能是包括楚國在內的所有諸侯國,面積都太小了,整個諸侯國都夠不上一個縣的面積,所以沒必要設縣。
目前不清楚周天子的一個縣面積有多大,但在秦漢時期,一個縣的建制通常是以百裏見方的地域為基礎,因此縣級長官也有‘百裏侯’的雅稱。至明清時,百裏侯這一稱呼都被用來指代縣太爺。”
小悠:“哦!如果一個縣是百裏,而周制是‘公侯田方百裏’——這麽說來,公侯之國整個國家都只有一個縣那麽大,整個楚國才五十裏,只有半個縣大小,那確實沒必要再設縣了!”
大姑:“嗯!”
小悠:“那後來楚國為什麽設縣呢?總共才五十裏,還劃出塊地方來設縣,這縣估計就是一個四合院那麽大吧?——這‘縣’是貶值了吧?”
大姑:“楚國建立的第一個縣名叫權縣,是楚國在滅了權國後而設立的。”
小悠:“原來不是從五十裏地中劃出來的,是吞並的呀!”
大姑:“權縣是楚國第十七位國君楚武王熊通(公元前741年—前690年在位)設立的。而在他之前,楚國一直在不斷擴張,早就不是一個方五十裏的小國了。
楚國自熊通開始,先後滅掉了五十多個國家。其在位第三十七年,自立為武王,從此楚國國君都稱王,與周天子平起平坐。”
小悠:“楚武王稱王?之前說到‘稱王改元’時,提到了兩位稱王的,即梁惠王、秦惠文王。楚國稱王是跟他們同時的嗎?”
大姑:“不是!楚國稱王更早一些,而且楚國第一位稱王的人也不是楚武王,而是楚國第六任君主熊渠(前886年—前877年在位),而且他們家不是姓熊,而是羋姓,熊氏。
熊渠繼位時,周王朝正值周夷王在位時期,周王室衰微,在周王朝統治下的諸侯國有的開始不再朝貢,或者相互攻伐。熊渠趁周王室衰弱和中原動亂之機,開疆拓土,相繼攻打庸國(今湖北竹山縣)、揚越(今湖北中部)、鄂國(今湖北鄂州、武漢一帶),將楚國勢力推進至江漢平原。
之後,熊渠直接仿效周天子將自己的三個兒子分別封王,大兒子熊康(熊毋康)為句亶王(今湖北荊州一帶),二兒子熊紅(熊摯紅)為鄂王,小兒子熊執疵為越章王(應在今湖北荊州和鄂州之間),這是周朝諸侯國中第一個僭越封王的。
後來,周厲王即位後,以暴虐著稱,熊渠擔心受到周朝的重點討伐,於是取消他們的王號,不敢再聲張。此舉說明這一時期楚國與周朝的實力還是有差距。
再後來,到楚武王時期第二次自立為王,此後,楚國國君便一直以‘王’的稱號一直到戰國末期。”
小悠:“那在第二次稱王之前,楚國是什麽級別的諸侯國呢?那麽大的地盤,該是公或侯了吧?”
大姑:“沒有!一直都是‘子爵’!聽說在第二次稱王前,楚國國君熊通已將疆域已擴張至漢水,他覺得子爵這稱號已經配不上他的疆域和實力了,於是想要讓周天子提升他的爵位,結果被周天子拒絕,一怒之下,‘王不加位,我自尊耳’,幹脆自己稱王。”
小悠:“嗯!反正稱王這事,他們老熊家以前不是沒幹過!話說回來,這個第二次稱王的楚武王熊通,是楚國第十七位國君,而我們之前數過,整個西漢也才十五位君主,那這個楚國存在多久了?有沒像漢朝那樣,分了西漢、東漢呢?”
大姑:“就這一個楚,從受周成王之分封建國開始,一直延續到了公元前223年,而秦統一六國的時間則是公元前221年。”
小悠:“楚亡兩年後,就是秦朝了,也就是從西周到東周的整個周朝時期,只有這一個楚國了。”
大姑:“嗯!所以這個楚國,就沒有分東西南北,但後來‘楚漢之爭’,也就是秦朝後面跟劉邦爭天下的那個楚,則加了個‘西’字,被稱為‘西楚’,跟這個楚相區分。我家祖上的‘楚’,就是這個周朝時期的楚,而非秦朝之後的‘西楚’。”
小悠:“你家祖上的這個楚國,到底存在了多少年吶?”
大姑:“具體受封的時間沒有明確記載,但可以確定是在周成王時期受封的,而周成王駕崩的時間是公元前1021年,繼位時間不能確定,現在估計約為公元前1042年。所以大概是公元前1042年-前1021年建國。”
小悠:“也就是存在了819年-798年,差不多八百年吶!”
大姑:“嗯!”
小悠:“周朝(前1046年—前256年),分為西周、東周兩個時間段,兩段加一起享國共計790年,這楚國豈不是與周朝同存亡了?”
大姑:“嗯!西周開國皇帝是周武王姬發,分封楚國的周成王,就是周武王姬發兒子。順便說句題外話,周成王的外公很有名,你猜是誰?”
小悠:“西周開國,滅商,商紂王,妲己,狐貍精,封神榜,外公?綜合以上,我猜是直鉤釣魚的那個姜太公姜子牙,對嗎?”
大姑:“對!就是他!”
小悠:“姜太公!這來頭可真不小!”
大姑:“關於周朝國祚八百年,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——‘文王拉車八百步,周朝天下八百年’!”
小悠:“啊?以前沒聽過!這故事是怎麽說的?”
大姑:“這個傳說名為‘文王拉車’,文王,是指周文王,他是周成王的爺爺,故事大概是說:‘周文王求賢若渴,得聞姜子牙於渭水,於是去請子牙出山,子牙以要文王拉車難為文王,卻實為測周朝的命數。’”
小悠:“最後因為文王拉了八百步,所以算出周朝只有八百年的壽命。周文王他老人家就不能爭點氣,多走幾步嗎?”
大姑:“年紀不小了,體力不支呀!再說了。這就是一個傳說,不必當真!”
小悠:“對!算命是封建迷信,不可信!話說回來,大姑,我聽說這周文王曾被關七年,在牢裏寫出了《周易》,這本書是算命界的寶典吶!而且這周文王的第四子就是《周公解夢》中周公,這父子二人均是算命界的大咖——就周文王在算命界的這地位,竟然還要向姜太公來請教,這姜太公在算命方面的造詣該有多高呀!你說,姜太公有沒有什麽秘笈流傳下來呀?”
大姑:“嗯?”
小悠:“我沒想學!我就隨便問問!我相信科學!從不搞封建迷信這一套!我問這個,就是想仔細批評一下書中的迷信落後的內容!對!就是這樣的!”
大姑:“我信你個鬼喲!”
小悠:“呵呵呵呵呵!”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小悠:“大姑,你之前說楚國是‘子男之國’,這是什麽意思?”
大姑:“這裏的‘子男’指的是子爵和男爵。古代諸侯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和第五等。楚國是因楚人首領熊繹被周成王封為子爵而建立的,所以稱楚國為‘子男之國’。”
小悠:“五等爵位?”
大姑:“夏爵制不詳,商制細節難明,周時的爵制,《禮記卷三-王制》中說:‘王者之制祿爵,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,凡五等。’所以,周時的爵位為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五等。
不同的爵位,所得的國土面積不一樣。《禮記卷三-王制》中記載:‘天子之田方千裏,公侯田方百裏,伯七十裏,子男五十裏。’”
小悠:“子爵和男爵都是五十裏,這裏的五十裏,也是方圓五十裏的意思吧?也就是以五十裏為半徑,確定的面積,我看看子男之國有多大。”
大姑:“等一下,這裏的五十裏,是‘方五十裏’,而非‘方圓五十裏。《禮記-王制》記載:‘方一裏者為田九百畝。方十裏者,為方一裏者百,為田九萬畝。方百裏者,為方十裏者百,為田九十億畝。方千裏者,為方百裏者百,為田九萬億畝。’”
小悠:“1裏900畝,50裏就是四萬五千畝,現在一畝地大約666.667平方米,一公頃(一萬平方米)等於十五畝——那時的一畝地也是這麽大嗎?”
大姑:“先秦井田制時百步為畝(寬一步、長百步)。秦國商鞅變法廢井田,以二百四十步為一畝。秦並六國,漢承秦制,大小畝並行。至漢武帝統一田畝步數,一律以二百四十步為畝,推行於全國。此後,一畝廣二百四十步,至清末未有變化。”
小悠:“所以,我們現在的一畝地是‘寬一步、長二百四十步’,而先秦是‘寬一步,長一百步’,所以是666.667÷240×100約等於277.778平方米。”
大姑:“現在一般認為,中國歷史上所說的‘畝’其實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,無法精確計量,是一個估數。
秦漢以六尺為步,一尺長約23厘米。隋唐以五尺為步,一尺長約30厘米。清朝以5方尺為步,一尺約合32公分左右。
我們無法確定先秦時期的一步,到底是現在計量單位的多少米,所以沒辦法對那時的一畝地的大小進行精確計算。但人類步幅幾乎不變。一步(一左一右)基本是1.4—1.5米。以一步1.5米計算,百步為畝,則為一畝地約225平方米。”
小悠:“225×50=11250(平方米),為0.01125 平方公裏。上回查過的沛縣,街道和鄉一級的面積,最小的都有29.5平方公裏,所以‘子男之國’還沒有現在的一個鄉大。
是村嗎?結果‘百度’告訴我,‘中國最大的村——新疆和田達裏雅布依村5000多平方公裏;中國最小的村開山島,位於我國黃海前哨,歸江蘇省管轄,是一個國防戰略島,面積僅0.013平方公裏。’
所以,子男之國,比現在的最小行政村還要小。也就是說,楚國當時管的地盤,還不如劉邦這個泗水亭長,人家老劉好歹是個村長,子爵原來就是個村級爵位,真是想不到哇!”
大姑:“還是把子爵當成鄉級爵位吧!畢竟子爵之下還有男爵,如果子爵是村級,男爵就找不到對應級別了。”
小悠:“好!這樣‘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五等’就可以強行理解為‘省、市、縣、鄉、村五級’了!”
大姑:“嗯!”
小悠:“現在的‘省市縣鄉村’之間是有隸屬關系的,比如縣長要聽市長的,市長要聽省長的。‘公侯伯子男’之間,也這樣嗎?”
大姑:“不清楚!其實我們對於西周歷史的認識是相當粗淺的,在西周末期犬戎入侵之後,西周的都城豐鎬受到了嚴重的毀壞,在後來春秋時期洛陽的東周小朝廷也頻發內亂,這些劫難讓大量西周的典籍史料在動亂中湮滅而無從考證。
除了《尚書》、《逸周書》的某些篇目可能為第一手材料外,只能依賴春秋、戰國乃至西漢時期成書的《春秋》《左傳》《禮記》以及《史記》等史料,而這些後世史料往往已經混雜了後世對歷史的理解和臆想,所以西周歷史的原貌已經很難還原。
因此,我們這裏所說的西周的情況,其實更多的是後人的理解。關於你的這個問題,我沒找到確切一致的答案,有的說要聽,有的說不用。但我傾向於互相之間沒有隸屬關系,子爵比侯爵小,國土面積也就較小,實力自然比侯爵要弱,所以,子爵會尊敬侯爵,但侯爵並不能命令子爵去做什麽事。‘公侯伯子男’應該是都直接聽令於周天子。”
小悠:“哦!這有點類似於我們現在的‘扁平化管理’了!”
大姑:“嗯!”
小悠:“大姑,我們現在將‘省’細分為‘市’,‘市’細分為‘縣’,那諸侯國的境內也會進行這樣的細分嗎?”
大姑:“會的!但卻不是‘公國’細分為‘侯國’,而是‘鄉遂制度’,像之前說過的周天子一樣。那時將周天子所居住的王城及其附近稱為王畿,將諸侯國的都城及附近區域稱為都畿。
在王畿和都畿實行‘五家為比,五比為閭,四閭為族,五族為黨,五黨為州,五州為鄉’的鄉制,即劃分為‘鄉州黨族閭比’六級。
在王畿和都畿外的邊遠地區實行的是‘五家為鄰,五鄰為裏,四裏為酂,五酂為鄙,五鄙為縣,五縣為遂’遂制,即劃分為‘遂縣鄙酂裏鄰’六級。”
小悠:“這麽說來,楚國在西周時就已經有了縣了,並不是到東周的春秋時期才有縣啰?”
大姑:“應該不是的哦!”
小悠:“我說的是分封制的縣,不是郡縣制的縣。”
大姑:“好像也沒有!”
小悠:“不對呀!縣不就在都畿外的邊遠地區嗎?難道楚國沒有邊遠地區嗎?”
大姑:“有的,但可能沒必要設‘縣’!”
小悠:“為什麽?”
大姑:“因為楚國的邊遠地區的面積太小了,達不到縣的規模,用不著設縣。導致這種局面的原因大致有兩種:一種可能是楚國的邊遠地區,被楚國國君進一步分封下去了,所以沒有地方可以設縣,這種情況以後有時間再細說;還有一種可能是包括楚國在內的所有諸侯國,面積都太小了,整個諸侯國都夠不上一個縣的面積,所以沒必要設縣。
目前不清楚周天子的一個縣面積有多大,但在秦漢時期,一個縣的建制通常是以百裏見方的地域為基礎,因此縣級長官也有‘百裏侯’的雅稱。至明清時,百裏侯這一稱呼都被用來指代縣太爺。”
小悠:“哦!如果一個縣是百裏,而周制是‘公侯田方百裏’——這麽說來,公侯之國整個國家都只有一個縣那麽大,整個楚國才五十裏,只有半個縣大小,那確實沒必要再設縣了!”
大姑:“嗯!”
小悠:“那後來楚國為什麽設縣呢?總共才五十裏,還劃出塊地方來設縣,這縣估計就是一個四合院那麽大吧?——這‘縣’是貶值了吧?”
大姑:“楚國建立的第一個縣名叫權縣,是楚國在滅了權國後而設立的。”
小悠:“原來不是從五十裏地中劃出來的,是吞並的呀!”
大姑:“權縣是楚國第十七位國君楚武王熊通(公元前741年—前690年在位)設立的。而在他之前,楚國一直在不斷擴張,早就不是一個方五十裏的小國了。
楚國自熊通開始,先後滅掉了五十多個國家。其在位第三十七年,自立為武王,從此楚國國君都稱王,與周天子平起平坐。”
小悠:“楚武王稱王?之前說到‘稱王改元’時,提到了兩位稱王的,即梁惠王、秦惠文王。楚國稱王是跟他們同時的嗎?”
大姑:“不是!楚國稱王更早一些,而且楚國第一位稱王的人也不是楚武王,而是楚國第六任君主熊渠(前886年—前877年在位),而且他們家不是姓熊,而是羋姓,熊氏。
熊渠繼位時,周王朝正值周夷王在位時期,周王室衰微,在周王朝統治下的諸侯國有的開始不再朝貢,或者相互攻伐。熊渠趁周王室衰弱和中原動亂之機,開疆拓土,相繼攻打庸國(今湖北竹山縣)、揚越(今湖北中部)、鄂國(今湖北鄂州、武漢一帶),將楚國勢力推進至江漢平原。
之後,熊渠直接仿效周天子將自己的三個兒子分別封王,大兒子熊康(熊毋康)為句亶王(今湖北荊州一帶),二兒子熊紅(熊摯紅)為鄂王,小兒子熊執疵為越章王(應在今湖北荊州和鄂州之間),這是周朝諸侯國中第一個僭越封王的。
後來,周厲王即位後,以暴虐著稱,熊渠擔心受到周朝的重點討伐,於是取消他們的王號,不敢再聲張。此舉說明這一時期楚國與周朝的實力還是有差距。
再後來,到楚武王時期第二次自立為王,此後,楚國國君便一直以‘王’的稱號一直到戰國末期。”
小悠:“那在第二次稱王之前,楚國是什麽級別的諸侯國呢?那麽大的地盤,該是公或侯了吧?”
大姑:“沒有!一直都是‘子爵’!聽說在第二次稱王前,楚國國君熊通已將疆域已擴張至漢水,他覺得子爵這稱號已經配不上他的疆域和實力了,於是想要讓周天子提升他的爵位,結果被周天子拒絕,一怒之下,‘王不加位,我自尊耳’,幹脆自己稱王。”
小悠:“嗯!反正稱王這事,他們老熊家以前不是沒幹過!話說回來,這個第二次稱王的楚武王熊通,是楚國第十七位國君,而我們之前數過,整個西漢也才十五位君主,那這個楚國存在多久了?有沒像漢朝那樣,分了西漢、東漢呢?”
大姑:“就這一個楚,從受周成王之分封建國開始,一直延續到了公元前223年,而秦統一六國的時間則是公元前221年。”
小悠:“楚亡兩年後,就是秦朝了,也就是從西周到東周的整個周朝時期,只有這一個楚國了。”
大姑:“嗯!所以這個楚國,就沒有分東西南北,但後來‘楚漢之爭’,也就是秦朝後面跟劉邦爭天下的那個楚,則加了個‘西’字,被稱為‘西楚’,跟這個楚相區分。我家祖上的‘楚’,就是這個周朝時期的楚,而非秦朝之後的‘西楚’。”
小悠:“你家祖上的這個楚國,到底存在了多少年吶?”
大姑:“具體受封的時間沒有明確記載,但可以確定是在周成王時期受封的,而周成王駕崩的時間是公元前1021年,繼位時間不能確定,現在估計約為公元前1042年。所以大概是公元前1042年-前1021年建國。”
小悠:“也就是存在了819年-798年,差不多八百年吶!”
大姑:“嗯!”
小悠:“周朝(前1046年—前256年),分為西周、東周兩個時間段,兩段加一起享國共計790年,這楚國豈不是與周朝同存亡了?”
大姑:“嗯!西周開國皇帝是周武王姬發,分封楚國的周成王,就是周武王姬發兒子。順便說句題外話,周成王的外公很有名,你猜是誰?”
小悠:“西周開國,滅商,商紂王,妲己,狐貍精,封神榜,外公?綜合以上,我猜是直鉤釣魚的那個姜太公姜子牙,對嗎?”
大姑:“對!就是他!”
小悠:“姜太公!這來頭可真不小!”
大姑:“關於周朝國祚八百年,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——‘文王拉車八百步,周朝天下八百年’!”
小悠:“啊?以前沒聽過!這故事是怎麽說的?”
大姑:“這個傳說名為‘文王拉車’,文王,是指周文王,他是周成王的爺爺,故事大概是說:‘周文王求賢若渴,得聞姜子牙於渭水,於是去請子牙出山,子牙以要文王拉車難為文王,卻實為測周朝的命數。’”
小悠:“最後因為文王拉了八百步,所以算出周朝只有八百年的壽命。周文王他老人家就不能爭點氣,多走幾步嗎?”
大姑:“年紀不小了,體力不支呀!再說了。這就是一個傳說,不必當真!”
小悠:“對!算命是封建迷信,不可信!話說回來,大姑,我聽說這周文王曾被關七年,在牢裏寫出了《周易》,這本書是算命界的寶典吶!而且這周文王的第四子就是《周公解夢》中周公,這父子二人均是算命界的大咖——就周文王在算命界的這地位,竟然還要向姜太公來請教,這姜太公在算命方面的造詣該有多高呀!你說,姜太公有沒有什麽秘笈流傳下來呀?”
大姑:“嗯?”
小悠:“我沒想學!我就隨便問問!我相信科學!從不搞封建迷信這一套!我問這個,就是想仔細批評一下書中的迷信落後的內容!對!就是這樣的!”
大姑:“我信你個鬼喲!”
小悠:“呵呵呵呵呵!”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